电视剧极限追捕,www.五月.com,刺激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免费色网

詩仙李白秦嶺的浪漫神游
時間:2016-06-16 00:00:00 瀏覽:
李青石
 
  “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詩仙李白足跡遍及華夏名山大川。他在許多山水中都留下了不少的精美的詩篇,秦嶺自然也是李白謳歌的對象。唐玄宗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詩仙李白經(jīng)道士吳筠和玉真公主的舉薦到了京師長安,當(dāng)了翰林院的一名供奉,成為唐玄宗的文學(xué)侍臣。這一年李白與秦嶺有了親密的接觸。他初到長安任翰林供奉之前,曾在衛(wèi)尉張垍的陪同下到玉真公主在周至樓觀臺附近的公主別業(yè)拜見這炙手可熱的皇妹,以求玉真公主的舉薦。不巧的是此時玉真公主云游在外,李白只能住在公主的別業(yè)等待她的歸來。秦嶺靠近長安的部分被稱為終南山,因地近京城,山水奇麗,唐代許多達(dá)官貴顯、皇親國戚都在終南山下購置土地、修有花園別墅,唐人稱為別業(yè)。終南山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旅游勝地。據(jù)《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武則天朝的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于達(dá)到了進(jìn)京作官的目的。后來人們稱盧藏用的作法為:“終南捷徑”。其實在盧藏用之前,終南山中就有了一些渴望在京城發(fā)展的偽隱者結(jié)廬居住、等待時機。在百無聊賴的等待期間,李白借機飽覽了終南山風(fēng)光,并寫了一些登臨游覽終南山的詩歌。李白在用樂府古題所寫的首《君子有所思行》中抒發(fā)了登上終南山俯瞰關(guān)中大地的所看到的宏偉壯闊的景象,詩中寫道: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廄馬散連山,軍容威絕域。伊皋運元化,衛(wèi)霍輸筋力。歌鐘樂未休,榮去老還逼。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
 
  詩中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長安之南的終南山緊連著神秘的紫閣峰,山色與蒼天的青冥之色渾然一體。站在陡峭的山崖上遙望京城,整齊排列的宮殿樓閣似乎與天上的北極星連在一起。京城中千萬條街巷繁華似錦如在畫中,九衢大道筆直如弦通往四方。城北的渭水如清澈的銀河拱衛(wèi)帝都,汩汩滔滔奔流不息。京城內(nèi)外、朝野上下,物寶天華、文章燦爛,工商士民各色人等,服飾絢麗,冠蓋華美?;始荫R廄中的馬匹漫山遍野地奔騰著,城外軍營兵士們軍容整齊威震四夷。這些都是因為有伊尹、皋陶這樣賢能的文臣掌握朝政,有衛(wèi)青、霍去病這樣忠心的武將訓(xùn)練士卒。長安城里歌舞升平鼓樂不絕,詩人想在京城建功立業(yè)之后再榮歸山林,可惜年過不惑時不我待。詩人也知道此時自己已月過望日,日過中天。如果有朝一日能像漢代人疏廣那樣領(lǐng)到皇上賞賜的養(yǎng)老金也就滿足了。⑴詩人自己絕不會像齊景公登牛山那樣因老之將至而沒出息地淚流沾衣。⑵詩中所提到的伊尹、皋陶是上古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衛(wèi)青、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著名將領(lǐng),他們的業(yè)績我們一般比較熟悉。
 
  詩句“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引用了漢代疏廣散金和齊景公泣牛山的典故,這兩個故事我們一般讀者比較陌生。西漢宣帝時疏廣和侄兒疏受才學(xué)淵博、為官正直,兩人官至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功成身退,告老還鄉(xiāng)之際皇上與太子賞賜頗豐。疏廣回鄉(xiāng)之后用退休金廣請父老鄉(xiāng)親,朝廷賞賜的退休金幾乎花盡。有人勸其為子孫留些錢,他認(rèn)為給子孫留下財富并沒有好處。他對于遺產(chǎn)的觀念頗像今天的美國人比爾·蓋茨。李白引用這個典故表現(xiàn)了渴望自己能像疏廣那樣功成身退,瀟灑地花著朝廷的退休金安享晚年。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晚年登上臨淄城外的牛山,眺望繁華似錦的臨淄城,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時光有限,禁不住熱淚盈眶,痛哭流涕。隨行的大臣艾孔、梁丘據(jù)也跟著哭得一塌糊涂。李白在這里嘲諷了沒出息只會作牛山悲泣的齊景公。
 
  李白的這首《君子有所思》極盡夸張之能勢來頌揚唐玄宗統(tǒng)治下開元盛世的輝煌功業(yè)。詩人表面上是敘寫自己站在終南山上描繪眼中帝都長安城的繁榮盛景,而實質(zhì)上在為當(dāng)政者歌功頌德,甚至將當(dāng)時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文臣武將比作伊尹、皋陶、衛(wèi)青、霍去病,這些無原則的歌頌讓人感到十分肉麻。李白寫這首詩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引起當(dāng)權(quán)者們的重視,以期在長安城里謀得一個職位。而此時正是嫉賢妒能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安祿山得寵為平盧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之際,大唐盛世的衰象已初現(xiàn)端倪。自視很高的李白的這些盲目歌頌顯然是缺乏政治遠(yuǎn)見的。
 
  李白游終南山也寫了一些贊美錦繡終南的詩篇,他的《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一詩就寫出了終南山的秀美:
 
  出門見南山,引領(lǐng)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何當(dāng)造幽人,滅跡棲絕巘。
 
  《太平廣記》曰:“終南山紫閣峰,去長安城七十里。”《陜西志》說:“紫閣峰,在西安府戶縣東南三十里,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其形上聳若樓閣然。”而李白所說的這位隱居在紫閣峰的隱者是何許人也今已不可考。這首詩開門見山寫了終南山之秀。首句化用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遠(yuǎn)望終南山,引起詩人無限的聯(lián)想。接下來詩人感慨道秀色憐人的終南山,真不知如何形容她的美妙,盡收眼底的是無邊的蒼翠。抬頭仰望,山巔上升騰的白云在萬里天宇中舒卷自如??釔圩杂傻睦寺娙死畎?,心中無比羨慕這自由自在飄飄蕩蕩的悠悠白云,他感到這白云里蘊含著無盡的深意。不可理喻的是這位自我幽閉的紫閣隱者,為何棲身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巔。李白在這首詩中也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詩人一方面希望能像天際的白云一樣自由自在舒卷自如,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像那位隱者“滅跡棲絕巘”,過著凄清孤寂的日子。我們看到李白筆下蒼翠秀美的終南山是十分可愛的。
 
  李白不僅寫了蒼翠秀美的終南山的舒心可人,還寫了終南山人的淳樸、厚道、熱情、好客。他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中寫道: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
 
  詩人一行盡興地游玩之后從碧草青青、綠樹蔥蘢的終南山下來時,一彎新月已隨人而至。尋找來時之路,已掩沒在蒼茫的翠色之中無處尋覓了。詩人只得就近求宿農(nóng)家,叩響農(nóng)家的柴門,開門的是位稚氣未脫的孩童。詩人借著明媚的月光看到,這戶人家環(huán)境十分幽雅,院中小道兩旁是亭亭玉立的竹子,藤蘿架下倒垂的綠葉輕撫著行人的衣衫。進(jìn)入廳堂后主人非常熱情,安排酒飯招待這群饑腸轆轆的游客。一打聽這家主人家復(fù)姓斛斯。這位斛斯山人并非等閑之輩,言談話語頗有見地,與詩人交談十分投機,好似久別的知己。觥籌交錯之中話題越來越多。談到盡興之處,詩人在山間吹來的徐徐松風(fēng)中放聲吟唱,曲罷月落星稀已過子夜。此時詩人已醉眼朦朧,而主人好像還未盡興,陶醉在這偶然相遇的機緣中。
 
  與斛斯山人的偶遇,給李白帶來了難得的好心情,掃除了他多日孤獨中等待的煩悶。所以詩人詳盡地用清新質(zhì)樸的詩語記敘了這意外的農(nóng)家樂。這首詩也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了天寶初年關(guān)中地區(qū)農(nóng)家生活的寧靜、恬淡、祥和、富足。這是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對農(nóng)村生活的生動真實的描寫。
 
  李白在玉真公主別業(yè)期間,還游覽了秦嶺主峰太白峰,寫了《登太白峰》一詩。太白山位于陜西省眉縣南部,東入周至縣,西入太白縣,南至佛坪縣。又名太乙峰。因山勢高聳,山頂長期積雪,故名曰太白。李白在詩中寫道: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愿乘泠風(fēng)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fù)見還?
 
  詩人一行從周至樓觀臺玉真別業(yè)出發(fā)向西邊太白山進(jìn)發(fā)。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李白與同伴們費盡千辛萬苦登上高聳入云霄的太白峰。登上太白峰的李白欣喜地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浪漫的游仙圖:老神仙太白金星親臨太白峰歡迎詩人的到來,并告訴他,天庭的大門已為這位人間詩仙打開。詩人渴望乘著山巔微微和風(fēng),離開這凡俗的世界,與云間的神仙為伍。站在高聳的太白峰巔,似乎舉手即可攬月,一望無涯,群山都匍匐在自己腳下,眼前再看不到別的峰巒。走下太白山到山下的武功鎮(zhèn),詩人不無遺憾地感慨道:何日才能再見到這巍巍的太白山。
 
  同樣這首詩中也表現(xiàn)了詩人游仙與從政的內(nèi)心矛盾。一方面他羨慕無拘無束的逍遙神仙,渴望自由自的游俠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渴望像管仲、晏嬰那樣建功立業(yè)。詩人并沒有忘記此次西行長安的目的,他的政治理想還是戰(zhàn)勝了游仙思想,繼續(xù)等待玉真公主給他一個施展政治才華的機會??赡芩€想著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再回到求仙訪道的自由世界中,所以詩的結(jié)尾還有對太白山依依不舍的留戀之情。
 
  在玉真別業(yè)盤桓了一些日子,李白終于等到了云游歸來的玉真公主。同是道教中人,加之名震天下的道士吳筠的推薦,玉真公主熱情接待了這位才華橫溢的道友,談仙論道之際,李白極盡奉承之能事,寫了一首《玉真仙人詞》贊頌這位神仙公主。詩中寫道:“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yīng)相逢。”拍了玉真公主的馬屁后,李白還不失時機地向玉真公主表達(dá)了他宏偉的政治抱負(fù)。早年的李白也與盛唐時期許多文人一樣有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李白向玉真公主述說自己的政治理想后,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推薦,得以見到唐玄宗,成為翰林供奉。
 
  李白的成名也與秦嶺有關(guān),一舉讓他成為天下名士的詩作正是他寫秦嶺通往蜀地險惡道路的《蜀道難》。據(jù)唐代孟綮的《本事詩·高逸》其三記載,初入長安的李白在紫極宮大酒樓見到當(dāng)時擔(dān)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拿出《蜀道難》一詩請賀老先生指教。賀知章還未讀完全詩,就贊嘆不已,稱李白為“謫仙”。老詩人是位性情中人,人稱“四明狂客”,當(dāng)即要請這位年輕的詩人喝酒,恰好身上未帶銀子,隨即解下身上所佩帶的金龜命人拿去換酒,與李白推杯換盞,兩人喝得酩酊大醉。⑶后來李白自己在《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序中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悵然有懷而作是詩。”詩曰:“四明有狂客,風(fēng)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后來李白每每想起此事,還禁不住淚流沾巾。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蜀道難》是震動京師文壇的成名作。
 
  關(guān)于《蜀道難》一詩的寫作緣由及背景,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概括起來大致有六說:
 
  其一,謂憂杜甫、房琯而作。
 
  《新唐書·嚴(yán)武傳》曰:“武在蜀放肆……琯以故宰相為巡內(nèi)刺史,武慢倨不為禮。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shù)矣。李白為《蜀道難》者,乃為房與杜危之也。”在此以前,唐代李綽《尚書故實》、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已有此說?!缎绿茣?middot;韋皋傳》、宋代楊遂《李太白故宅記》、宋代錢易《南部新書》等均持此說,認(rèn)為李白作《蜀道難》是為老朋友房琯、杜甫的前途和性命擔(dān)憂,奉勸他們“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雖然這一說法產(chǎn)生較早,記載的典籍也比較權(quán)威,但這一說法是最不靠譜的。關(guān)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一般認(rèn)為在天寶初年,而房琯貶蜀和杜甫入蜀都在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之后。汲古閣本殷璠的《河岳英靈集》中選有李白《蜀道難》一詩。殷璠在詩集的序言中云:“此集起甲寅,終癸巳。”按甲寅為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癸巳為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如果殷璠的說法是嚴(yán)密準(zhǔn)確的,則《蜀道難》絕不可能作于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再說杜甫逃荒入川時,李白因參與永王李璘幕府被判長流夜郎途中,被羈押的李白恐怕也無從得知杜甫的消息。
 
  其二,謂諷章仇兼瓊作。
 
  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洪駒父詩話》云:“嘗見李集一本于《蜀道難》題下注:諷章仇兼瓊也??计淠暝陆印?rdquo;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四、南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六、清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卷十《寄題杜二錦江野亭》(此系嚴(yán)武詩)注及北宋詩人黃庭堅等均持此說。章仇兼瓊開元末為益州長史、劍南防御使,李白作《蜀道難》是擔(dān)心他會擁兵自重、搞地方割據(jù),憂心忡忡,作詩諷之,詩中有“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開元末年天寶初年天下太平,地方軍閥還不敢對抗中央,章仇兼瓊也還未顯示出割據(jù)四川之意。天寶五年五月之后章仇兼瓊調(diào)離蜀中到中央任戶部尚書。李白的這首《蜀道難》也不可能專為諷章仇兼瓊而作。
 
  其三,謂乃“太白初聞祿山亂華,天子幸蜀時作也。”
 
  元代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三中說;“太白深知幸蜀之非計,欲言則不在其位,不言則愛君憂國之情,不能自已,故作詩以達(dá)意也。”蕭士赟是這一說法的始作俑者。此后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五、清人陳沆《詩比興箋》,清代御選的《唐宋詩醇》等均持此說。他們認(rèn)為詩中的“問君西游何時還”之句中的“君”乃指唐玄宗李隆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謂蜀地不可久留,勸唐玄宗早日離蜀還京。唐明皇逃離長安奔向成都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哥舒翰兵敗、潼關(guān)失守之后。前面已談到殷璠所輯的《河岳英靈集》中已收此詩,這首詩也不會是為“天子幸蜀時作”。
 
  其四,認(rèn)為《蜀道難》是李白以樂府舊題寫新詞,言蜀中山川之險,別無寓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說:“欲為《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逼近有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風(fēng)人之義遠(yuǎn)矣。必求一時一人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亦持此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dāng)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我們可以看到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相和歌瑟調(diào)曲中有《蜀道難》題,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簡文帝、陳朝的陰鏗、唐代的張文琮等人的題為《蜀道難》的詩作,不過都沒李白的這首詩寫得好。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胸襟開拓,氣概豪邁,特別喜愛描寫雄偉壯麗的江山。所以他用《蜀道難》古題寫蜀中山水之險峻也是很自然的事。胡震亨、顧炎武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其五,謂此詩“寄寓著功業(yè)難成之意”。
 
  主張這種說法的是今人郁賢皓和安旗,他們認(rèn)為《蜀道難》寓意由諷喻別人轉(zhuǎn)為寫自己之仕途。“詩言志”,李白以此詩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與感受,也是合乎情理的。
 
  其六,謂此詩系送友人入蜀之作。
 
  首倡此說者為當(dāng)代學(xué)者范寧,他認(rèn)為此詩與李白另一首《送友人入蜀》詩和《劍閣賦》,“題材的選擇和這里有很多相似之處”,詹锳先生則確認(rèn)李白所送友人為王炎。麥朝樞、梁超然等人亦贊成此說。
 
  筆者以為送友人入蜀之作最符合《蜀道難》一詩的本義。李白所送的這位友人是王炎。據(jù)清代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所引《一統(tǒng)志》曰:“王炎,宣城人,與李白為友,嘗入蜀。及死,白詩挽之。”李白挽王炎的詩是《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這三首詩應(yīng)該是李白五十四歲時所作。王琦的《李白年譜》說:“天寶十三載,太白游廣陵,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與萬相別,復(fù)往來宣城諸處。”溧水恰在金陵通往宣城的道路中。王炎與李白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王炎去世李白非常傷心,詩人在《哭王炎》其二中夸贊王炎是一代非凡的人才,說:“王公希代寶,棄世一何早。”對王炎的英年早逝,李白傷心不已,李白來到王炎的故鄉(xiāng)憑吊王炎時,王炎已去世多年,“吊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王炎的辭世,使李白失去了一位摯友,不知再與何人談詩論劍,詩人感慨道:“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在這兩句詩中,詩人用了劉向《新序》中記載的吳國公子季札以自己的寶劍掛在已故的徐國國君之墓的典故,抒發(fā)自己的哀思。詩中也寫出了詩人的極度悲哀“哭向茅山雖未摧,一生淚盡丹陽道。”似乎詩人一生的淚水都為王炎灑盡,可見二人關(guān)系之密切。
 
  李白初到長安任時,朋友王炎要到李白的故鄉(xiāng)蜀中游歷,李白為這位摯友寫了這首《蜀道難》及《送友人入蜀》、《劍閣賦》等詩文。眾所周知,從長安到蜀地要翻越綿延千里、高聳險峻的秦嶺。
 
  《蜀道難》一詩開頭就向王炎描述了蜀道之艱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從古蜀國第一代君主蠶叢建國之后以及后來的君主魚鳧統(tǒng)治之時,在漫長的歷史中,蜀地與秦地從未有過人員物質(zhì)交往。李白在詩中夸張地說:“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蜀地自古以來之所以與秦地缺少溝通,沒有人員物質(zhì)往來,是因為“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一生好為名山游的李白在長安期間曾登過太白山,并寫了《登太白峰》一詩,李白看到太白山的高聳可以與自己故鄉(xiāng)的峨眉山相伯仲,詩人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敘述了蜀地與秦地交往的歷史,“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這個故事說:秦惠文王了解到蜀王好色的毛病,在秦國選了五位美眉送給蜀王。蜀王樂得屁顛屁顛,連忙派五丁力士前去迎娶。返回蜀國時,遇一大蛇鉆人山洞,五丁力士拽住蛇尾想把它拽出山洞,結(jié)果山被拽塌,五丁力士及五位秦女都被大山壓死。今陜西省寧強縣境內(nèi)108國道上有五丁關(guān),就是傳說中的五丁開道之地,其地山勢巍峨險峻,道路蜿蜒曲折。⑷
 
  接著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又用極度夸張的手法描寫了秦嶺主峰太白峰山勢高峻、水流險惡和道路艱難的情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太白山之高,連為太陽神駕車的羲和走到這過不去也要回車,其山上有羲和回車的標(biāo)記。山下激流洶涌澎湃九曲回環(huán)。“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后面的詩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也是寫秦嶺的山高與水險。詩人告訴朋友王炎秦嶺高處連黃鶴也飛不過去,其道路之險連善攀援的猿猴經(jīng)過此處也發(fā)愁。秦嶺中的水流奔騰湍急、洶入涌咆哮,沖擊著山崖巨石,其聲震撼山谷。為了進(jìn)一步說明通往蜀地的道路艱險,詩人又以青泥嶺為例,“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青泥嶺在今陜西省略陽縣西北秦嶺深處,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青泥嶺,在興州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為青泥嶺。”青泥嶺在古代由關(guān)中進(jìn)入蜀地的故道上,李白自己并沒有親身走過這條道,但學(xué)識淵博的李白是知道故道上的青泥嶺的險惡的。由于《蜀道難》一詩中出現(xiàn)過“青泥嶺”,甘肅隴南和陜西漢中的一些學(xué)者因為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喜歡牽強地說李白到過青泥嶺,這是不可信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坐在高高的秦嶺上,舉手就可觸摸到天上代表蜀地分野的參宿和代表秦地分野的井宿,讓人不能不贊嘆秦嶺的高峻。詩人在《登太白峰》一詩中也用同樣夸張的手法說太白峰之高“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想到蜀道崢嶸崚峋,詩人不禁為西行的王炎擔(dān)憂,問朋友何時結(jié)束向蜀地的游歷回到長安。“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詩人似乎想到朋友孤獨地旅行在秦嶺深山中的狀況,夜晚歇息時,山林中月色慘白,悲鳥哀鳴,杜鵑啼血,陰森恐怖。在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不免使旅人產(chǎn)生悲涼之感。想到即將行走在蜀道中的朋友王炎,詩人由衷地感嘆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yuǎn)道之人。”
 
  詩人對四川周邊的狀況是十分了解的,其北部是黨項人和氐人聚居的地區(qū),西部是吐蕃人的領(lǐng)地,南部是西南夷雜居的地方。這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中央王朝強盛之時,他們比較安定,一旦中原有變,他們也會乘機作亂。詩人擔(dān)心一旦天下有變,在蜀中的朋友王炎就會身處險境。想到朋友翻越秦嶺進(jìn)入蜀中必經(jīng)劍門關(guān),詩人吟道:“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李白年輕時游歷蜀中時曾到過劍閣,了解劍閣崢嶸而崔嵬的險峻,知道其軍事上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重要性。李白也知道古人曾有得劍閣即得蜀中之說。因為千里蜀道險惡無比,李白叮囑朋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因為山中出沒的各種野獸“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有如此多的風(fēng)險,詩人真誠地對王炎說:“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李白在詩的結(jié)尾再次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全詩有三處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既是對詩歌吟詠蜀道主題的強調(diào),又是抒發(fā)詩人為朋友擔(dān)憂之情的一唱三嘆。
 
  我們知道李白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走的是水路長江三峽。其后游歷荊、湘、吳、越,娶妻安陸,定居?xùn)|魯,應(yīng)召長安,都沒有翻越秦嶺。而他為什么能夠如臨其境地寫出秦嶺巍峨高峻和蜀道的艱難險惡呢?李白青少年時期生活的昌隆縣青蓮鄉(xiāng)位于岷山之陽。岷山山系與秦嶺山系山脈相連、水流相通,其山形地貌極為相似,野生物種基本一致,其山水的險惡也相當(dāng)。劍閣距李白故鄉(xiāng)昌隆很近,李白青少年時期漫游蜀中時到過劍閣,他非常熟悉劍閣一帶的山川地理,所以他筆下的劍閣的險峻十分真實。所以詩人能描寫出劍門關(guān)天險崢嶸而崔嵬的特點。詩人的朋友前往蜀中游歷,自然也引起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同時詩人還寫了一篇《劍閣賦》送朋友王炎,賦中寫道:“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fēng)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送佳人兮此去,復(fù)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沉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xiāng)對酒而相憶。”我們可以從李白的《劍閣賦》中看到劍閣周圍山川地理與太白山極其相似。有故鄉(xiāng)山水在胸中,加之有太白山的親身游歷,即使沒有穿越過秦嶺蜀道的李白,憑著天馬行空的浪漫想像,詩人也能把秦嶺山水描繪得多姿多彩、雄偉壯麗。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就是依照夢境寫出了天姥山的神奇險峻的嗎?李白的《蜀道難》雖然并非李白的親身歷程的記錄,卻是他的一次騖極八荒的浪漫神游。
 
  注釋:
 
 ?、拧稘h書·疏廣傳》:廣既歸鄉(xiāng)里,日令家共具設(shè)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shù)問其家金余尚有幾所,趣賣以共具。居歲余,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曰:“子孫幾及君時頗立產(chǎn)業(yè)基址,今日飲食,費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說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閑暇時為廣言此計,廣曰:“吾凱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fù)增益之以為贏余,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捐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養(yǎng)老臣也,故樂與鄉(xiāng)黨宗族共饗其賜,以盡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說服。皆以壽終。
 
  ⑵《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jù)皆從而泣。
 
  ⑶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fù)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
 
 ?、取度A陽國志·蜀志》: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shù)以美女進(jìn),蜀王感之,故朝焉?;萃踔裢鹾蒙?,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上一篇:詩圣杜甫秦嶺的逃難之旅

下一篇:晚唐詩人胡曾吟漢中的幾首詠史詩